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也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主战场,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阵地。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乡村。因此,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以“生态尊龙凯时”铺就乡村绿色发展底色。乡村振兴,重在城乡融合,根在生态绿色。
首先,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乡村振兴由“保护环境”转向“生命共同体”,深化了对自然生态的认知,把自然“外在于人”的关系转变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的内在“生命共同体”意识,形成统筹田园乡村与现代城市同步尊龙凯时,由“单向城镇化”转向“城乡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
其次,恢复自然面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升山川涵养互补生态功能,恢复河塘行蓄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尊龙凯时,实施河湖专项防治,防止草场退化,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同时,仍须在推进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圩还湖等“清退行动”中下大功夫,让乡村灵动起来。
再次,加强乡村污染防治。从源头治理入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方面,深入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另一方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污染源综合治理,让乡村干净整洁。
此外,还要坚持推进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力度,扩大轮作休耕范围,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以“生态产业”增强乡村绿色发展动力。生态产业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没有兴旺发达的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一句空话。乡村经济要想插上“生态翅膀”,就必须盘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资源,发掘休闲、文旅、康养等多重生态价值,推动乡村生态产品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特别是,深入推进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做好“专、准、新、特”文章。
首先,在“专”字上做文章,走科技兴农、数商兴农之路。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标准化尊龙凯时,健全产业链条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提高绿色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多渠道加强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既能“筑巢引凤”,又能用好“农创客”,实现从“老把式”到“金扁担”、从“看天”到“看屏”、从“田课堂”到“云问诊”、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
其次,在“准”字上下功夫,实现政策扶持精准化。一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完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开发绿色金融,建立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推广产前金融支持、产中技术帮扶、产后产品销售“全过程”扶持模式,破解涉农资金短缺难题。
再次,在“新”字上有突破,重点发展乡村新业态。既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开发乡村经济,加快构尊龙凯时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还要重点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林业碳汇、农村光伏、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和田园综合体尊龙凯时,打造产加销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最后,在“特”字上显优势,让自然要素活起来。以“治山”“治水”“治田”项目为载体,盘活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全域培育清洁空气、洁净饮水、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的“金字招牌”。
同时,依托“头雁”项目引领、“龙头”企业带动,深度开发田园景观、绿色种养、乡村风情等乡村生态资源,优先打造与生态资源有机结合的特色产业,使绿色农业成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奔头的新型朝阳产业。
以“生态治理”巩固乡村绿色发展成果。发展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举措,农业的附加值体现在绿色生态无污染,这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治理当以绿色为底色。
首先,如何使乡村更“美丽”。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尊龙凯时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投放、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同时,以“水电路讯”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为重点,进一步强化饮水改造、村村通公路、网络进村入户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尊龙凯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其次,如何使乡村更“和谐”。一方面,给乡村文化注入生态维度,通过奖励、教育、服务等多种手段,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爱绿、护绿活动,使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用于乡村治理、邻里纠纷调解,发挥“乡贤”定分止争的调解作用,推动村规民约创造性转化并落地生根。同时,以生态文化提振新农村、新农人的精气神,形成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乡风民俗新气象,让居民感受到“和谐之美”。
再次,如何使乡村更“乡土”。城里人之所以留恋“乡愁”,就是因为其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也就是说,守护好乡村“乡土”特质,让个性化的生态文化、差异化的生态产品、诗意的乡村生活,成为与城市迥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就守住了乡村的“聚宝盆”。
此外,保留新农村的乡土气息,培育独特生态因子,打造乡村风貌与现代化元素深度融合的文化特色,形成城乡互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格局,让人们更好地忆得起乡愁、记得住乡味、品得出乡韵。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