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经历五千年沧桑变幻,中华文明却始终一脉相承,这正是因为记述着灿烂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长久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乡各地,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在每个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尊龙凯时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下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如今,当老传统遇到新观念,当古尊龙凯时邂逅新技术,怎样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将历史文脉和文化根基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整个社会都要面临的崭新课题。
1.“非遗+旅游” 让古村落“活”起来
●案例:古樟成林,青砖黑瓦,庭院深深,水烟袅袅……今年国庆假期,位于江西吉安吉州区兴桥镇的钓源古村成为南昌大学大一新生李娟和室友们的旅行目的地。
钓源古村是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走进村子,错落有致的民居祠宇、斑驳苍老的风火墙、曲曲折折的小巷等景观无不透着强烈的人文色彩。“早就听说钓源古村很美,但直到真正到了这里,才感受到什么叫‘一幅青砖黑瓦水墨画’。”李娟说。
据了解,近年来新村建立后,钓源古村呈现“空心化”趋势,只剩下几户人家。为了加快破解空心村、古建保护与合理化利用的难题,吉州区通过引进专业团队高品质谋划,改造升级入口体验区、驿道体验区、未来村落实验场、古村古韵区、古村源流区、古村商贾区等板块,让传统古村落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的国内旅游市场上,既能欣赏自然美景又能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旅游,受到越来越多“驴友”青睐。
“在消费升级、出国游受限等背景下,江西、安徽等我国古村镇的主要分布地,迎来了文旅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委会兴业部主任郭晓光表示,然而,一些古村落身为文物的特殊属性,令其在规划开发、商业运营等方面,有着远高于一般文旅项目的严苛标准。如何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打好这张文旅融合的好牌,成为各地特别是古村镇资源丰富地区的新课题。
地处皖南的安徽宣城泾县,是有着25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村镇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的传播,这里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年攀升,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虽然旅游资源充足,但与古村镇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在古村镇中开展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泾县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古尊龙凯时保护的压力巨大,由于古尊龙凯时在硬件条件上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标准,村民住房需求与古建保护间的矛盾凸显。
“虽然古村落文化旅游有一定成效,但古村落消失等问题同样突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古村落的损毁与消亡速度就有加快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国家在一步步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法定化保护力度,但各地在实施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时,仍面临不少难题。
对此,《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城市、村镇等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尊龙凯时、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有机整体,形成保护传承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0座。与此同时,我国还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形成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尊龙凯时,是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工作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住房和城乡尊龙凯时尊龙凯时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表示,要发挥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整合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让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还要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有更多获得感。
2.“开发+保护” 近现代尊龙凯时应受重视
3.“科技+传承” 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方式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