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既是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以中国农村全面走向现代化为基本内涵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有力保证。席大大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尊龙凯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不仅可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素质和治理能力,更能使我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席大大总书记还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尊龙凯时好,把领导班子尊龙凯时强。"[2]依靠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打开工作局面,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开启富裕幸福美丽的乡村新境界。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既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尊龙凯时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积贫积弱问题的现实需要,对于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破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抓手。
1.历史逻辑:扭转历史遗留的农村积贫积弱问题的迫切需要
尊龙凯时富饶幸福美丽乡村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良好夙愿。从《诗经大雅篇》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礼记礼运》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再到《大同书》描述的"至仁""至治""至公"的社会,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希望解决经济上的温饱问题,更希望解决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社会问题,使中国农村到处充满绿树成荫、山青水秀、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老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精神充实的和谐幸福生活。
然而,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农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剥削使中国农村贫困程度加深。"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制度及关卡林立状态,是造成农村商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的主要因素;繁重的苛捐杂税、封建地租和等级制度,不仅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是农民穷困潦倒的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落后。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掳掠、封建地租的盘剥及官僚资产阶级对资源的垄断使中国农民一贫如洗,中国农村到处呈现荒凉破败的景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救生民于水火,解黎民倒悬之忧,毅然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过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尊龙凯时的艰难曲折历程,广大农民走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明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信心满怀的广大农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指导下生产热情高涨,产业发展迅速,农村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为中国粮食安全和综合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为支援中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尊龙凯时,我国农民和农村也作出了巨大牺牲,资金缺乏,农产品价格低下,农业技术相对落后,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致使某些农村地区仍然处于贫穷状态。
随着时间的脚步快速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日渐深入,意识到"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全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更关系到地区之间与工农之间能否协调发展以及国家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三农”问题若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席大大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①为了使中国农村在精准脱贫后迅速向乡村振兴转化,从根本上拔掉中国农村的穷“根”,尽早走上文明和谐富裕的现代化之路,席大大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接下来的多次重要讲话中把振兴乡村战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能否做好振兴乡村工作作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考验,要求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2.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尊龙凯时理论的创新发展
打造坚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适应乡村振兴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尊龙凯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乡村振兴是一项集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文明教养、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基本要求是以上各方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全面走向现代化,核心环节是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社会治理效力、思想教育功力、环境保护能力、政治领导定力的强度与深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尊龙凯时,历来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重视。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共产主义者同盟斗争的经验教训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同盟"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3],并且强调工人阶级只有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壮大自己。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实际提出党支部应成为"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工作、宣传工作和实际组织工作的据点"[4]。毛泽东对基层党支部在基层群众组织中的影响力及落实党的口号、主张、政策的能力予以高度重视。席大大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领导需求,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尊龙凯时,并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②。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尊龙凯时的环境、内容、要求和重点方向,都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生活的革命时代不同,从多个角度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尊龙凯时理论。
以过硬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尊龙凯时理论的检验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尊龙凯时,并且强调党建是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困难服务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体现执政党的先进性与进步性,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尊龙凯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主义同盟各支部和盟员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影响和领导各群众组织,应当"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5]。列宁在指导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时提出要"把所有这些地方工作汇合成一个政党的工作"[6]。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7]。江泽民要求我党"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③。席大大总书记强调,"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尊龙凯时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④。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振兴,是对党在新时代农村执政能力的检验,是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殷切期盼。通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导力、群众动员力、经济发展力和社会协调力来引领乡村振兴,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尊龙凯时理论的创新。
把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是对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理论的应用与丰富。党建必须为中心工作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尊龙凯时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维护农民核心利益即“开展土地革命”作为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重点,从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战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从而使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由弱变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团结国际国内进步力量共同反对美蒋反动派专制统治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环节,从而使自身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以便联合各受压迫阶级共同推翻美蒋反动统治,大大缩短了预定的革命进程。从新中国建立至"文革"前,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重点先后经历了打击敌特稳定政权、社会主义改造再到社会主义尊龙凯时道路探索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党建服务经济尊龙凯时中心任务这个原则不动摇,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重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迅速崛起,城镇化稳步推进,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发展薄弱这块短板有待补齐,因此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服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总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以增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是对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理论历史经验的总结、应用、丰富和发展。
3.现实逻辑:党组织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显著。相对于较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市民而言,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愿望更为迫切,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人民文化服务水平和精神生活亟待提升。由于农村社会矛盾的表现较为复杂,新时期应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突出问题作为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
经济发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题中首要之义,并且以产业兴旺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目标,通过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村水利尊龙凯时,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水产加工业、林木栽培业,提高农业机械国产化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稳健发展,为解决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实施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其一,经济发展为改善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提供帮助,是解决农民"“两不愁三保障”"的最可靠基础,也是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尊龙凯时积极性的强劲动力;其二,经济发展为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提供助力。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改善必然会感恩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从而更加信赖和支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为建立良好的党群和干群关系奠定情感基础;其三,经济发展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建和农村基础设施尊龙凯时提供经费支持,使农村党组织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环保尊龙凯时及文化娱乐设施尊龙凯时有了物质保障。总之,随着经济向前发展和产业的逐步崛起,过去许多由经济困难引起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含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化解农村矛盾、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激发农民内在发展动力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教育引导和制度规范是促进乡风文明的常用手段,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适当方式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加强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践诺教育,引导农民明大德、讲公德、厚私德,提高其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将乡村基层群众自治、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为尊龙凯时幸福、文明、和谐、美丽新农村打下思想基础。随着党组织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农民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过去存在的许多人际关系方面和思想认识方面的矛盾就会随之化解。
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层级和品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激发乡村群众的内生动力,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改善生活,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托幼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就能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以缩小城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也能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使财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精神文化产品从城镇不断涌入农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在农村不断兴建,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乡村持续形成,从而使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好转,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
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我们党的既定方针,然而,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为了总结贫困乡村脱贫工作的经验并找出其脱贫后如何振兴的具体路径,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在2020年10月至11月先后深入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菖蒲塘村以及贵州江口县、贵定县等地农村调研,了解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寻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提供决策参考。
十八洞村和菖蒲塘村是课题组重点走访的对象,十八洞村分为大寨和小寨两部分,2020年11月有225户村民,939人,党员31人,党员平均年龄45岁。菖蒲塘村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组成,15个自然寨,23个村民小组。2020年11月有710户共3035人,在凤凰县最先成立村党委,班子成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86人,党员平均年龄约43岁。课题组所调查的十八洞村、菖蒲塘村以及贵州江口县、贵定县等地有几个共同特点,以少数民族为主,居住地山多田少较分散,自然条件较差,村民脱贫愿望迫切,新选出的基层党组织有较强责任担当精神,肯吃苦,办法多,把村民分成几十个互助小组,在党员带领下大家团结奋斗热情高。
1.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根据笔者对湘西十八洞村、菖蒲塘村和贵州江口县、贵定县等农村脱贫效果显著地区的调研与分析,了解到这些原来的贫困乡村在脱贫中奋进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党的“三农”政策引导思想解放、以科学高效的党建引领组织振兴、以先进技术和有效机制推动乡村经济与社会协调融合发展。
从调研数据看,75%的村民认为村党组织作用发挥很好或好,68%的村民认为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很大或大。对于脱贫原因,71.69%的人认为党的政策扶持,64.15%的人认为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好,60.37的人认为群众互助作用大,56.6%的人认为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1)党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支持
党中央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早在2004至2011年,中央就连续8年下发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一方面减免与农业相关的各种税收,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此外采取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农村结构、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等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驾护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稳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不动摇,且在思想认识和政策措施方面有了深化与创新。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着眼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培育农村新型主体,发挥农民勇于创造和积极进取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一体化尊龙凯时。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向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进一步凸显,党中央发展农业农村的决心在十九大后得到进一步增强。首先,在制度方面,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条文,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实施章程,为中国农村迈向现代化轨道提供了路线图和方法论。其次,在发展思路上,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把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把党的坚强领导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有机融合,走高质量综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再次,在具体措施上,党中央提出"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夯实经济地基;通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乡村治理提供良好治安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乡风文明;通过环境整治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倡,构建生态宜居美丽的美好家园。在党的惠民富民政策的引领下,人民的干劲足了,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等在家办起了农家乐,杨超文等组建了文艺队;菖蒲塘村主动邀请技术能人来村授艺,本地"土专家"亦不断涌现,为该村的精准脱贫贡献技术。脱贫后的村民并没有陶醉于已有成就,正在规划更大的发展蓝图。
(2)党的尊龙凯时新的“伟大工程”的持续推进
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和已脱贫群众的共同心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⑤。通过对贫困村脱贫经验的采访,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经验,没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脱贫攻坚很难持续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乡村振兴更加需要党组织的政治思想引领与组织责任担当。
从十八洞村脱贫的经验来看,正是由于党组织的担当作为与精准施策成就了十八洞村人的脱贫奔小康梦想。党组织通过引导群众开展互助活动帮助村里实现了"五兴":兴思想、兴产业、兴文明、兴和谐、兴家园;帮助村民消除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坚定了自立自强的决心和信心;带领村民兴办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苗绣、乡村游、山泉水等致富产业;引领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抵制黄赌毒等劣习的侵害;党员带头成立互助组,通过"建、诺、评"三步走的方式践行党的民心工程。通过村支部架起的"连心带",让一个个"村懒汉"变成了致富"带头人",让一拨拨"乡旮旯"跻身为文明"示范村"。过去的烂泥巴路变成了柏油沥青路,曾经的土坯房变身为令人羡慕的乡间别墅。
从贵州江口县与贵定县贫困乡村脱贫与振兴的经验看,加强党的自身尊龙凯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江口县在推进党组织尊龙凯时与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采取科学"三定"聚贤才、健全"三制"促提升、融合"三治"破难题、凝聚"三力"战贫困的做法。"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责,以组委会为平台,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牵引,以完成额定职责为目标。"三制"即"双向"联系机制、"1+3"培训机制、正负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引导、激励与服务群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三治"即自治、法治、德治,通过制定议事决策操作规程引导村民自治;通过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提高群众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意识;通过"立组规家训、传家风家教、扬文明新风"培养村民崇真向善美德。凝聚"三力"即汇聚资源合力、增强带富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在带领村民战贫困、增智慧、长技术、谋发展、促和谐的过程中,党组织的战略协调能力和党员的责任担当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尊龙凯时新的"伟大工程"的保障效果日益呈现。
(3)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
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我国一拨拨贫困村迅速脱贫并走上振兴之路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揭示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为贫困村脱贫并走上振兴之路指明了奋斗方向。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直接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8]席大大总书记对市场规律与科学技术的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把遵循社会主义尊龙凯时规律作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同时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否则就不能实现动力转换,就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⑥贫困村脱贫经验印证了席大大总书记关于市场规律作用和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论述。
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贫困村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村民认识和熟练运用市场规律提供了可靠经验,指明了努力方向。多年的实践经验提醒广大村民,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找到一条畅销的渠道,必须提供高质量的特色产品或服务,因地制宜,取长补短,而不能盲目跟风,生产低质量的产品或不环保的产品;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了解市场信息,否则就会导致成本高昂或产品滞销。十八洞村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苗绣、苗族文化元素农家乐、精品猕猴桃、山泉水厂和太阳能、小水电等产业,黔南州贵定县的贫困村民则选择家政、锦绣、农技等适合自身的技艺脱贫,铜仁江口县则通过开展"一户一技能、一户一策略、一户一产业"活动提高群众脱贫能力。现代科技的支撑也是贫困村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湘西凤凰县菖蒲塘村通过依靠技术引进与改良新品种,使村民成功走上致富道路;村里仅靠卖优质种苗在2019年就创收889万元。河南光山县东岳村则建立起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商服务体系。贫困村村民在收获高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发自内心佩服高科技的创收能力与产出功效。
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理论上的清醒,来源于对现实的正确认知。相较于城市社区、机关和高校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无论是党员数量还是质量均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加之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元的价值理念对党员思想的影响,农村基层党建任重而道远;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制约着乡村振兴的速度和功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成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
从调研数据来看,26.41%的被访者认为党员质量不过硬,9%的人认为党员数量不足;64.15%的被访者认为筹措资金比较困难,50.94的被访者认为村民的思想不统一,43.39%的被访者认为村民缺乏自信;20.75的被访者认为对村民的激励机制缺乏,8%的被访者认为对党员的激励不足,另有受访者表示村民法治素养及技术培训不够。
(1)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与素质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与素质的提高是贫困村脱贫攻坚取得重要成就的关键因素,也是领导贫困村脱贫后走上振兴之路的力量依靠和政治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与质量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根据中组部2019年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农牧渔民党员人数为2544.3万,占比28.1%,而我国农村人口(含城市农民工)占比超过40%。据十八洞村村支书施金通回忆,在席大大总书记到该村考察之前该村支委班子只有3人,全村24名党员不仅组织生活自由散漫,纪律观念薄弱,而且平均年龄高达55岁,支部班子平均年龄更高达60岁,文化程度较低,是席大大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政策的阐释与鼓励才激发出该村党员勇敢承担起脱贫攻坚责任的决心与信心。目前我国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基层党支部无论党员人数、年龄、文化程度还是理论水平均与乡村振兴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党建经验欠缺,需要上级党组织派遣高素质党员下乡支援才能担当起组织振兴任务。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与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乡村振兴的速度与成效。首先,党员理论水平不高会影响村民对党的理论、政策、方略的领悟与贯彻执行,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组织力和号召力降低;其次,大量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与流入城市严重影响留守农村党员的士气与信心,使他们产生各自为政与自由散漫的思想作风,不利于党组织党建活动的开展,更不愿积极主动去说服留守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再次,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受官僚主义思想影响,民主作风发扬不够,贪污腐化严重,甚至与农村黑恶势力勾结,污染农村社会风气,不仅不能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与文明振兴之路,反而会影响乡村治理与社会稳定。此外,党员的安于现状与不敢担当也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2)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元的价值理念增加了乡村治理难度
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不仅包括产业兴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同时也要求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而农村盘根错节的复杂人际关系对于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一大考验。首先,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农村家族势力对实现基层民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能因势利导并消除其不利影响就可能变成乡村振兴的助推力,否则会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其次,一些心胸狭窄目光短视的村民会为了某些个人利益而发生深刻矛盾,化解这些矛盾需基层党支部采取适宜而有效措施,否则会事倍功半,阻碍乡村振兴;再次,农村黑恶势力及黄赌毒等不良习气也是乡村振兴须重点铲除的对象,否则会对乡风文明和治理效果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乡村振兴的总体效果。
多元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国内外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多元价值理念对乡村振兴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一是人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某些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严重分歧,互不相让,因思想难以达成统一而影响经济发展进程;二是某些村民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希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甚至公然损害集体利益,给乡村治理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侵蚀着个别村民的心灵。对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不良思潮的蔓延与渗透。席大大总书记指出,多元价值理念将导致人民“莫衷一是,行无依归”⑦,内耗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民思想,凝聚振兴乡村力量。
(3)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在乡村振兴中激励主体是指县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激励客体是指在乡村振兴中作出贡献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尽管某些县市对于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党支部书记及党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政治待遇和物质鼓励,但由于执行的地区及人数太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绝大多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后顾之忧,部分乡村党员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党员多数为年老体衰或工作能力有所欠缺的党员,因而影响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储备资源。十八洞村原村支书农书伍、菖蒲塘村党委副书记王邦忠2013年之前就一直在外打工,为了家乡的脱贫攻坚事业才特地回乡创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度。
保障机制是指活动相关主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提供一定条件以促使某一活动或任务顺利完成的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基层党组织在人力、财力、动力等方面提供相应保障才能顺利推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均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首先在人才方面,贫困村落后的自然条件、贫乏的技术与资源留不住青壮年"能人"的心,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务工或经商,留在村里的有文化"能人"寥寥无几,这是贫困村在脱贫与振兴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难题;其次,在资金方面,尽管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乡村发展村集体企业与个体经济,但因需要贷款的村级集体与个体数量庞大,金融机构为了减少不良贷款率只会给部分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或个人提供贷款,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可避免,加之贫困村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相对较弱,资金问题无疑成为贫困村振兴路上的第二大难题;再次,在动力方面,因多数贫困村村民在技术与特长方面相对不足,很多人对经济发展与民主治理效果自信心不强,依赖性较重,如何激发其内生动力成为贫困村振兴的又一亟待解决课题。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即通过提升群众组织力激发其内生动力,在盘活资源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战略协调力,在实现“四个自我”中提高公信力、增强组织凝聚力,以高效领导和制度规范为富饶文明美丽的乡村尊龙凯时提供政治保障。
调研数据也证实了以上思路。79.24%的被访者认为村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首要的是做好发展经济、群众思想教育、乡村文明尊龙凯时、服务村民等工作,49.05%的被访者认为应做好提高党员素质、高校管理和社会治安等工作。为此,我们认为必须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把握一条主线:把经济发展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首要考量
经济发展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成效的首要考量,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前提。席大大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时提出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尊龙凯时这个中心"⑧,从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根本利益角度阐明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在促使乡村全面振兴的五大战略目标中,产业兴旺是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生活富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均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生态宜居是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高标准,是经济发展升级的体现;乡风文明尊龙凯时中的文化设施尊龙凯时、文化资料采购、文明激励措施所需资金有赖于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的成效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呈现正相关,经济发展有利于开阔人们眼界,愉悦人民心胸,减少经济发展不足引起的矛盾,解决治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为社会和谐安定奠定物质基础。
抓经济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在贫困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经济发展问题,乡村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矛盾都是经济纠纷引起的。如果经济发展问题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尊龙凯时,也能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基本尊龙凯时资金。湘西十八洞村、菖蒲塘村与贵州江口县、贵定县等地基层党组织通过发挥党员在经济发展中的举旗定向作用和在产业振兴中的攻坚克难作用,使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能人”形象逐渐树立,为党组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尊龙凯时与乡村治理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群众对党组织及其安排的"致富能人"经历了从佩服到顺从再到协助的心路历程。农村基层党组织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行动不仅赢得村民的衷心拥护与敬佩,脱贫后的村民怀着对党组织感恩之心自觉走上了乡风文明倡导者与乡村治理协助者的道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之路走得更加坚实平稳。
2.激发内生动力:把思想引领作为提升群众组织力的根本方法
群众组织力是指党组织通过宣传、教育、动员等手段引导和组织群众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思想教育是提升群众组织力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向群众讲清楚党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惠民政策以及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从而提高群众的政治领悟力,自觉配合基层党组织的计划与实施方案;通过讲清楚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长远利益和持久效益从而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内在推动力;通过向群众灌输最新发展理念与前沿科技知识从而激发群众的科技创新力;通过向群众讲清楚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激发群众勇于攻坚克难的自我表现力。
思想转化与行为规范是增强群众组织力的必然要求。为了提高群众组织力效果,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应提升其对群众需要的洞察力和群众利益的满足力。党组织应使群众明白乡村振兴不仅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能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并带给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尊严感,极大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其次,应提升群众智慧的吸取力。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乡村青年知识分子会议、乡村贤达人士会议、乡村群团组织会议,广泛吸取村民对乡村振兴的智慧和计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再次,应充分调动群众的情绪感染力。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应通过自身艰苦细致、锲而不舍的努力工作使群众相信党组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的幸福和光明前景,更应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他们各自面临的实际困难,用心与用情感化群众,在相互理解与支持中共同开辟乡村振兴新境界。此外,应妥善抓好对群众行为的规范力。既不能强群众之所不愿,又不能影响乡村振兴计划的执行,亦即用说服教育与规范制度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好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问题。
3.注入外在活力:把盘活资源作为提高战略协调力的有效途径
战略协调力是指党组织通过联系、沟通、动员、组织等手段调动各种资源完成某项战略任务的能力,是党的领导能力的重要表现。资源缺乏是贫困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无论是人才、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产品销售市场等方面均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把盘活资源作为提高战略协调力的重要途径。如,十八洞村党组织通过组织群众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经济新模式、市场新业态,发展了苗绣、猕猴桃、养殖、特色乡村旅游、山泉水厂和太阳能、小水电等当家产业;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壮大劳务经济;通过与花垣县苗汉子野生蔬菜公司、吉首金毕果服装公司、湖南步步高集团、首旅集团华龙公司和消费宝公司等企业合作,解决当地在发展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贵州贵定、惠水等县则通过派遣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等方式帮助贫困村解决人才资源不足问题。
加强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也是提高战略协调力的重要举措。城乡协调的重点是把城市的人才资源与农村的土地资源结合起来,用城里人的科技知识武装贫困村农民的头脑,帮助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用城市的闲散资金解决贫困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用城里人的环保理念帮助乡村兴办绿色产业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用城里人的整体规划理念指导乡村整修道路、兴建文化娱乐设施、修筑水利工程等,通过城乡居民的互动帮助贫困村人们养成文明生活习惯,提升整体素质。区域协调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重点推进的工作。黔南州贵定县等地通过开展"示范村帮后进村、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行动,不仅帮助贫困村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愿望,也提振了人们尊龙凯时现代化农村的信心。需要指出的是,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都考验基层党组织的协调能力,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及时沟通与高效运作。
4.锻造自身能力:把“四个自我”作为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基础工程
组织凝聚力包含内聚力和外吸力两个方面,内聚力是外吸力的基础,外吸力是内聚力的辐射与扩展。组织凝聚力的强弱,反映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与领导力。席大大总书记基于党长期执政与纯洁性尊龙凯时需要提出的"四个自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修炼内功"增强自身领导能力的行动指南。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是指党组织和党员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自觉纠正和补足以促使组织肌体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增强组织内聚力的必然要求。自我净化原指水体对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的过程,席大大总书记把它引申为党组织"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⑨的行动。自我完善则是指党组织"补制度之短板、强监督之弱项、固组织之根本"的行动,通过重视发展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提高执政能力。在乡村振兴中党组织的自我净化是指通过剔除党员队伍中的贪污腐败分子、勾结黑恶势力危害百姓的败类以及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恢复党组织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自我完善要求党组织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管好人、财、物,公开选拔"能人"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抓好"三治"、服务人民,撤换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南郭先生”,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
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提高乡村振兴能力与本领从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适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增强组织外吸力的有力保证。自我革新侧重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革旧布新,自我提高强调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锤练与政治历练,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执政能力与本领。从湘西十八洞村等贫困村脱贫的经验看,对党内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的革新是提高党组织影响力的基础,革除人才选拔积弊,按照“好干部五个标准”选拔人才,通过对新选拔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担当大任的政治责任感与履责执行力;对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使命与任务的职责明确与合理分工是增强组织战斗力的关键,通过革除“吃大锅饭”与职责不清等弊端提升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与竞争力;对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履职能力与履职效果考核机制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党组织的公信力,通过奖优罚劣促党员干部在履责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看家本领”,如十八洞村的“抱团脱贫+互助振兴”发展模式、贵州江口县的“民心党建+组委会”治理模式,山西大同市的“四诺四评”督查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领与带动作用。通过对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的革新与提高党员素质能力的双轮驱动,乡村振兴的效果将逐步彰显。
5.注重统筹协进:把高效领导和制度规范作为乡村尊龙凯时的可靠保障
乡村振兴是中国贫困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内含着经济发展、政治民主、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需要以党组织的高效领导去协调各种关系,将成熟的发展理念、原则和经验上升为制度,指导人们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统筹协进,循序递进,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坚持党组织的高效领导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保证。党组织的领导是否高效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败,必须把高效发展、高效治理、高效引导、高效尊龙凯时作为领导乡村振兴的根本抓手。高效发展是指基层党组织以现代科技知识武装村民头脑,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结合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较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产出效益最大化;高效治理是指基层党组织通过激发村民民主参与管理、监督的积极性,将村民自治、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以较低的治理成本实现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服务周到、村民幸福目标的过程;高效引导是指基层党组织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党的理论、路线和方略,以思想教育和情感交融为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农民自觉采纳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高效尊龙凯时是指基层党组织在对所在乡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布局不合理的乡村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并加以改建、扩建、重建的过程。高效发展、高效治理、高效引导、高效尊龙凯时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局。
制度规范是党组织领导科学化与高效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振兴长效化的必要条件。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各方面走向现代化所制订的具体制度与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制度必须相辅相成、有效衔接,而不能与之抵触。基层党组织应收集各地关于乡村发展、治理、尊龙凯时、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有利于地方振兴的各种规章制度、乡规民约,引导人民各尽所能,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人才制度规范是前提,基层党组织应制定关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治理制度规范是基础,基层党组织关于乡村治理的制度应把重点放在打击黑恶势力与整治"黄赌毒",保护村民正当权益,调节村民矛盾,规范服务村民体系等方面。发展制度规范是根本,基层党组织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应把重点放在保护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拓展资金渠道,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适度规模经营,重视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精神文明制度规范是辅助,基层党组织关于乡村文明的制度应把重点放在弘扬乡村特色传统文化,鼓励乡村开展健康文化娱乐活动,适度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定期开展乡村卫生评比等方面。基础尊龙凯时制度规范是保障,基层党组织关于乡村基础尊龙凯时的制度应把重点放在整体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尊龙凯时,增强乡村教育、医疗经费投入,加强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尊龙凯时,提升乡村养老托幼服务能力等方面。基层党组织关于乡村振兴制度的订立应集思广益,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照顾好各方利益,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有了制度的"保驾护航",乡村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席大大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可参见胡春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日(06版).
②席大大总书记关于“组织振兴”基本要求的论述,可参见曾万明:《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尊龙凯时》,《光明日报》2016年2月23日(16版).
③江泽民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尊龙凯时的论述,可参见崔建民:《党的尊龙凯时理论创新与经验启示》,《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11月12日。
④席大大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尊龙凯时的论述,可参见徐绍红:《席大大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博士论文。
⑤席大大总书记关于支部在乡村振兴中关键作用的论述,可参见梁明楣:《以党建引领电白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28期。
⑥席大大总书记关于市场规律与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论述,可参见胡鹏:《席大大科技思想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博士论文。
⑦席大大总书记关于多元价值理念危害性的论述,可参见顾海良等:《学习贯彻席大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年第7期。
⑧席大大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中心地位的论述,可参见郑超华:《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党校2019年博士论文。
⑨席大大总书记关于自我净化引申意义的论述,可参见甄占民,唐爱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的系统构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来源:红网 作者:唐建明、韩雪飞